•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李香菊:应加快高校从身份等级制向开放竞争机制转变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7-07 00:02 | 作者: | 来源:临沂信息网 | 浏览次数:
  •   “双一流”建设项目使得我国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发展失衡日趋严重,甚至个别“双一流”高校和学科花钱大手大脚,而没评上“双一流”的院校和学科教育经费紧张。住陕全国政协委员、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表示,“双一流”建设并未解决好高校身份等级制问题,如何建立良性有序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,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。

      一所“双一流”部属名校年度经费甚至超过西部一个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总和

      李香菊委员在相关提案中分析了我国“双一流”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:非“双一流”、西部地方高校、职业院校教育经费普遍紧张,人才流失较为严重,不利于高等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,不利于我国应用型高校和学科发展及实践人才的培养。

      她介绍,身份等级制、“双一流”项目使得我国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发展失衡日趋严重,甚至出现一所“双一流”部属名校的年度经费超过西部一个省属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总和。获得“双一流”建设资格的高校和学科,中央教育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都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和支持,甚至出现了个别“双一流”高校和学科花钱大手大脚,而没有评上“双一流”的院校和学科教育经费紧张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西部一些地方政府财力十分紧张,采取了在原来教育经费的基础上,今年高校教育经费压缩15%的做法,致使一些高校资金失血严重。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或扭转。

      长期以来,高校身份等级制加剧了教育发展结构不平衡,而“双一流”计划也对高校失衡将产生叠加效应,可以说是“火上浇油”。在“双一流”评选过程中,东部发达地区一些高校为争创“双一流”,凭借待遇和地理位置等优越条件,不惜重金不断挖人,一些原本学科实力较强的西部高校,由于区位、环境、资金等各方面劣势,被抢得元气大伤,人才流失非常严重。同时,教育经费向“双一流”院校倾斜,也使得“双一流”院校有了更多的筹码去“挖人”,不仅影响了高校竞争的公平性,而且不利于非“双一流”和西部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    数量众多的还是“非双一流”。截至2019年6月15日,除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高等学校外,我国内地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,其中: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(含独立学院257所),成人高等学校268所,而中国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仅为137所(其中双一流大学有42所)。

      李香菊委员认为,我国大学及其学科建设应选择多样化、特色化与差异化建设策略。尤其在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目标,崇尚“工匠精神”的背景下,大力推动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同时,也必须高度重视应用型高校发展,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至关重要。

      建议加快高校从身份等级机制向开放竞争机制的转变

      因此,她提出了几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建议:

      一是持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。建议发行中央政府的教育专项债务,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“非双一流”、西部地方高校、职业教育等教育经费的影响。

      二是统筹处理好“双一流”与非“双一流”高校及西部高校的协调发展问题。要加快高校从身份等级机制向开放竞争机制的转变,强化“双一流”高校和学科的绩效考核和动态评估,以免造成资金闲置浪费;增加非“双一流”高校、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,西部地方高校的教育投入,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。

      三是改革和规范“双一流”建设中地方配套性奖励政策。不容置疑,双一流高校因其 “特殊身份”往往比非“双一流”等高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。因此,应鼓励双一流高校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加快发展,避免政府财政资金的重复投入以及有可能的产生的资源错配。

     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



    来源:-华商报
  • 相关内容